超浓猪筒骨汤面

我和老公,是两个热爱面条的吃货,不论是四川担担面,兰州拉面,日式拉面,还是港式云吞面等等等。。。都是我们心头大爱。 除了出去吃,也经常会在家里自己熬汤下面条,在外面吃的么,味浓油盐重,味道好吃但是不宜天天去吃,每个周末去买菜的时候,都多买几盒猪筒骨,专门用来熬汤。

一碗好的面条,我认为按重要性基本上都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:面汤,面条,浇头/佐料。 面汤是一碗面的灵魂,面条是筋骨,浇头/佐料则是锦上添花。

在家里自己动手做面条,好处是可以保证真材实料,高汤是要么用整只母鸡,要么用大量的骨头长时间熬制出来的,再不然就是鸡和骨头进行各种搭配,然后挑一个悠闲的周末,从上午起就开始准备材料,中午时分开始上灶炖上,经过一下午小火的咕嘟咕嘟的炖制,炖到骨头都酥掉渣,如果炖的是鸡汤,那一定是金黄油亮,面上飘着一层金黄色的鸡油。炖的是骨头汤的话,这样通常可以做出一锅汤色浓白,肉香醇厚,香而不腻的好汤。

再来说说面条。我在家经常做的面条大致有手擀面,用stand mixer配备的pasta roller set做的切面,还有飞利浦面条机做的挤面。 手擀面是要要讲究手上的力道和功夫的,我在手擀面这上边道行浅薄,做的不够地道。面条机呢,倒是方便快捷,但是挤出来的面条因为没有经过饧面的程序,口感在韧劲和劲道上略欠一点。

效果最好的,当属经过了手工揉面,饧面,然后用stand mixer面条机附件反复压制而成的新鲜切面。煮出来的面条,圆滑柔韧,相当的劲道,口感也好。可以一次多做点,多余的面条直接冷冻起来,下顿吃的时候,入沸水锅里一煮,跟新鲜现做的面条一样,依旧好吃的很!

骨汤原料:

2盒猪筒骨(约五六磅)
1大块生姜,大刀拍扁
2大勺料酒
1/2 茶勺白胡椒粉
2到3枚八角/大料
2片香叶
3到4片沙姜
水适量
盐适量

 

做法:

将买回来的猪筒骨放冷水里面泡一个小时,中间换两次水,然后用冷水反复冲洗,尽量去掉血水。

放入大号铸铁锅

大火烧开后,煮五分钟,捞出骨头,把水倒掉

重新再装一锅水,大火烧开后,加入飞水过的筒骨,料酒,姜块,香叶,八角和沙姜,保持大火滚开的状态10到15分钟

中间用勺子撇掉汤面上的沫子

盖上盖子,转成小火,炖了5个小时

我喜欢用staub的铸铁锅熬汤,所以家里屯了不少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staub 铸铁锅。主要是看上他们厚实, 传热好,密封性也很不错

揭开盖子,已经是一锅香浓乳白色的骨头汤啦

捞出香料扔掉,加盐和白胡椒粉调味

在炖汤的同时,做了面条

1杯高筋面粉
1/4杯水
1小撮盐

将面粉,水和盐揉成光滑的面团,饧面两个小时

之后再用stand mixer的压面机反复压成光滑的面片

最后压成3号厚度的面片

再用切细面头的附件给切成细面

生面就已经很诱人了

面条光滑硬挺,不必撒干粉,自然就已经根根分明

顺手洗了点豌豆尖配面条

面条煮好后,放入碗里,加入烫好的豌豆尖,舀入筒骨浓汤,配了个溏心蛋,再来点辣椒油,撒上花生碎和葱花,就可以开吃啦

浇头和配料就按个人喜好和习惯来加就好了。我们家最常备的有油泼辣子,酸菜丁,葱花,香菜,蒜水,香油,花生碎等等。

流心黑芝麻彩色汤圆

元宵节的固定传统食品,当然是北方元宵,南方汤圆啦!

虽然只是汤圆/元宵一味食物,却能做出无数的变化来,在皮上可以做花样,还可以做出不同的汤底,至于馅料,那更是花样迭出了,这三者排列组合一下,产生出来的汤圆品种,虽不说是真正的无穷无尽,怕也是难以计数的了。

在这无数的花样里,我最爱的是黑芝麻馅,至于皮儿呢,倒是不挑剔,搭配的甜汤最爱的是家乡的姜糖水和甜酒酿,要是很甜的芝麻馅,那还是配煮汤圆的清水就好,清爽宜人。

今年的元宵节,做了馅大皮薄的流心黑芝麻汤圆,真正的咬上一小口,浓郁喷香的黑芝麻馅就缓缓的流淌出来 O(∩_∩)O~ 

不过要做到馅大皮薄,又要做到流心,是会有点小问题的,那就是汤圆煮好后,大颗的馅心化开,原本饱满的汤圆会瘪下去一部分,味道嘛,那是一级棒!

芝麻流心馅原料:

1杯生的黑芝麻
1杯压实了的红糖
4到6大勺黄油
1/4 到1/3杯水

 

做法:

将买来的黑芝麻仔细过筛,筛掉里面可能藏着的沙砾,如果有时间,可以把芝麻过水洗一下,晾干后再用。

如果买的是炒过的芝麻,就不用多做这些步骤了,不过直接买炒过的芝麻,做出来的芝麻馅儿,没有现炒现做的香。

将芝麻放在铸铁锅里,小火慢慢的炒,时不时用搅拌棒搅一搅,炒到能闻到芝麻香,芝麻微微变为米黄色为止。单纯的黑芝麻颜色太深不好判断,就混入一点白芝麻进去,从白芝麻的颜色就很好判断什么时候该出锅了。

炒好的芝麻晾凉后,用咖啡研磨机coffee grinder磨成粉

把黄油,红糖和水放入铸铁锅,中火,烧开,用搅拌棒不时地搅一搅,直至红糖融化

加入磨好的黑芝麻粉

搅匀

盛出来,放冰箱冷藏至芝麻馅冷却凝固变硬

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剂子,揉圆

我这次做的馅料剂子比较大个儿,馅大皮薄嘛,自己在家做吃的,就胜在真材实料上了

等馅料冷却凝固的同时,准备了用糯米粉做的彩色汤圆的面团

全部都是纯天然的色彩,紫色的是加了紫薯泥,红色是加了打成浆的甜菜根,黄色的加了胡萝卜泥,绿色的加了菠菜泥,棕色的加了可可粉

将面团分成馅料一半大或者同样大小的小剂子,在掌心上捏扁,包入黑芝麻馅,收口,再揉圆。

每个颜色一排,最后做了排彩色的,也挺好看

烧开一大锅水,水开后放入汤圆,煮到汤圆浮到水面上来就可以捞出来了

因为用的蔬菜泥,煮好的汤圆基本保持了鲜艳的色彩

咬一口,滚烫又喷喷香的芝麻馅就淌出来啦!

来一碗?O(∩_∩)O~

紫薯干

从商店里买的紫薯干很难吃,一生气就自己动手做了一批 O(∩_∩)O~ 

我对于红薯干紫薯干,是超级有怀旧感情的。广西老家多山地,对于传统的农耕方式并不太有利,除了稻田梯田外,在山上沿着山势开垦出来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,农民们大多用来种点蔬菜,自己家吃,多余的就拿到市场上去卖。以红薯芋头玉米类最为常见,这类农作物种下去不需要费大力气栽培管理,产量还不低,大家都爱种。

我们家在一座小山上还曾经有过一块小小的菜地,这块地怎么来的我不太清楚,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,这曾经是个小小的儿童乐园。 我们家的小菜地上有种南瓜,红薯,佛手瓜,间或还有点玉米和空心菜。这些红薯和瓜类的嫩叶还可以炒了吃,嫩生生脆爽爽,还很嫩滑,很多人家都爱吃。其中以红薯苗和佛手瓜苗最好吃,清亲爽脆又甜又嫩。后来离开了广西,再也没有吃过佛手瓜嫩苗。红薯叶子在北美的亚洲超市常常见到,佛手瓜苗一次也没见到过,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儿能吃,而且还很好吃。

等到了秋天,把地一翻,还能挖出来不少红薯。蒸着吃,煮着吃,做糖水,红薯太饱肚了,这么直接吃不了多少,多余的我们就用晒红薯干。

我妈我外婆都善于做这类干货,大约是环境和条件使然,老百姓们都善于将略略富余的食物,或风干,或腌制,或蜜饯,让食物的保质期延长延长再延长。在这过程中,诞生了无数舌尖上和记忆中的美味。

每到秋高气爽的季节,秋天的山谷,阳光和煦温暖,并不经常下雨,空气干燥,是个山里人家做干货的好季节。大家都买红薯,家家户户煮了红薯,有的还顺带煮上花生,不用剥皮,直接切开,一片片平摊在大大的扁扁的竹子薄片编织成簸箕上,放在秋天暖暖的阳光下面晒。有更大规模的,竹子簸箕不够用了,就把一块平摊的水泥地收拾打扫干净了,摊晒在地上,连楼梯的扶手都会利用起来,热闹的时候,我们当时住的家属大楼,从二楼的栏杆到五楼的楼顶,都晒着红薯干,颇为壮观。

这是我和小伙伴们狂欢的季节 O(∩_∩)O~   全天候沐浴着秋日阳光的红薯干,吃起来干爽糯口,有太阳的香气。每天放学回家,就赶快跑去尝尝看今天红薯干晒的是不是又干了一点,口感是不是更好了一点,隔壁阿兰家的有没有我们家的好吃。。。到了最后,我外婆就经常嗔怪:“红薯还没干呢,晒着晒着就没啦!”

小时候纯粹深紫色的紫薯并不常见,通常都是黄色,米白色,还有着淡淡一圈圈紫红色的花心薯。

现在紫薯在亚洲超市里面,很常见了。不过最常见的那种白色表皮的紫薯,做成红薯干,不太好吃,淀粉含量太高了,做出来的薯干太干,容易噎着,最好吃的是那种外面紫红色里面也是同样紫红色的紫薯,大爱。

这一筐里面有白皮紫心的紫薯,紫皮紫心的紫薯,还有黄皮黄心的红薯

挨个儿洗刷干净,放进垫了蒸架大锅

大火烧开后,转成中火蒸30到40分钟,时间长短根据红薯多少和大小来决定

紫薯微微绽开,露出里面美丽的紫红色

剥开一点看看,很明媚很娇艳的紫玫瑰红色

白皮的紫薯切开来,是很正的紫色

把几种红薯都分别去皮,切成长条,放到风干机的架子上

设置到水果/蔬菜档,即135F/ 57C

风干机吹了八九个小时,都已经半干啦

风干好的红薯干,可以这么直接吃,就已经很好吃

我最爱的吃法,是用个袋子给装好,放一放,放上半天或者一晚上的,红薯干内部剩余的水分会在袋子里循环,逐渐的把被风干得有点硬的表面重新变的柔韧,吃起来,软中带轫,有嚼头,口感也好。

因为这种紫薯干自身糖分高,表面会微微闪亮,透着迷人的光泽,是我的最爱 O(∩_∩)O~。。。

相比之下,白皮紫薯淀粉含量高,做出来的卖相差一点,口感也差一点,没有光泽感,口感也偏硬一些

皮黄心的红薯做出来薯干无论卖相和口感都很不错,比较接近小时候的味道

因为是风干机做出来的,虽然干净快捷,总觉得缺少了阳光的味道。

吃几块红薯干,喝几口咖啡,想了想,缺的哪里是阳光,缺少的是记忆里的旧时光和跟小伙伴们一起偷吃的童趣。

同样的食物,中间隔了悠长的时光和距离,做得再像,味道也再不是一模一样了。